Z Events 是真格的活动栏目。
「真格精酿」系列活动从 2019 年起,已走过 5 年,旨在帮助创业者更深入地洞察行业赛道,发现科技前沿机会,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创业伙伴。
4 月 20 日,真格基金在深圳举办「真格精酿·消费电子圆桌派」线下行业沙龙,邀请到了六十余位在消费电子领域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从业者,与真格投资人一起,从不同视角分析了产业周期规律与发展趋势,深度探讨产品创新方向与未来商业模式。
在长久的产业链迁移与沉淀期后,消费电子势能近期再次迸发。作为密切关注前沿动态的天使投资机构,新周期下,我们与创业者都非常关心如何把握消费电子领域的市场趋势、抓住下一波流量红利?好奇是否能够以史为镜、窥知更迭、预测未来?
本期真格精酿我们邀请到了 Kickstarter 官方中国区首席战略代表&高级顾问彭奕亨、ATOMIC Group 合伙人 Lexi Cai、和生创新创始人魏立虎、朗翰科技合伙人邱家妮、ShopVidi 创始人汪超、FastMoss 创始人史文禄、檐外科技 CEO Ted 来到活动现场,与真格基金投资总监秦天一共同深入探讨消费电子产业发展趋势、创新实践以及未来方向。
活动招募启动的一周时间内,我们收到了超过 400 份的报名信息,但由于闭门沙龙规模限制,我们最终只能邀请到部分观众来到线下参加本期精酿。我们整理出了本次活动中嘉宾的部分精彩发言,虽不足以展现近 5 个小时热烈讨论的全貌,但希望可以带给大家一些启发,也欢迎各位在评论区与我们交流。
01
最新 Kickstarter 官方众筹数据,
对于中国创新品牌有何启示?
Kickstarter 中国区首席战略代表&高级顾问 彭奕亨
早期的创业者可能是做产品、做技术出身,先做的是一个「作品」,再成熟点可以做出来一个「产品」,而我们看到很多公司真正把「产品」转化为「商品」,往往是通过做一次众筹项目开始。这个过程中可以用较低成本的方式,走完从营销到发货,再到客户服务的商业流程。
那从全球最大创意众筹平台 Kickstarter 的年终盘点来看,或许可以一窥中国创新品牌的首发趋势。
在总额排名上,截至 2023 年底,中国以 1.14 亿美金再次位列 Design &Tech 类目全球众筹总金额榜首。但如果将时间倒回三四年前,2020 年美国总众筹金额排名首位,接近 1.8 亿美金,而彼时的中国只有不到 60 万美金;2021 年,中国总金额大幅度提升了 68.79%;到了 2022 年,美国由于疫情导致供给不足,总额跌至 8000 多万美金,中国首次位居第一。这期间中国品牌的崛起趋势非常显著。当然美国品牌的生命力也很强,即使受疫情下供应链等问题影响,也一直没有停止产品创新的步伐。值得关注的是,2023 年后美国这波人跟 2020 年的有所不同,他们会更需要中国的本地资源,这可能成为创业者的机会。
在成功项目数值的排名上,中国一直都做得很大,但是产品创业者相对还是不够。中美在这点上的差异也启示我们,出海的产品人亟待探索更多的产品定义和有趣的方向。
02
预测消费电子未来,
TPF 和 PMF 同样重要
真格基金投资总监 秦天一
纵观消费电子产品发展史,整体基本可以分为效率产品和内容产品两类。
效率产品就是帮你省时间的东西,例如冰箱、空调、微波炉等——它们的基本原理从始至终没有任何变化,只在性能、成本和营销三个方面不断提升。国内上个时代的大家电玩家有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它们成为巨头后建立护城河的三板斧即为:在上游生产端把控核心材料和模组,在下游建立优势的渠道和营销,对外疯狂收购新的品牌去扩张客群。
而内容产品介质的演化,是信息密度在不断拉升的结果。手机作为现在最大的内容产品,让我们的时间黑洞愈发明显。单一功能的内容产品,会不断地聚合成多功能的产品,同时计算能力和交互设计也让内容产品的任务处理更复杂、互动更沉浸。现在大家都在讨论 AI Native 的场景,我目前仍保留非常强烈的观点:手机依然是二维世界里最好 AI 的硬件产品,它有最高的内容密度、最强的算力、个人所有的社交关系和生产关系。同时手机厂商搭建了史无前例的销售服务,不断地建立入口壁垒,通过优先适配策略快速渗透了耳机、手表这类最高频的体外设备,将来我们需要通过这些「Always On」的产品,来唤起一系列生产力场景能力。
我们也要重点关注工程师的延迟胜利。例如在做出爆款品类前,戴森做过船、房子、球性手推车、电动轮椅等等,目标就是创造出解决问题的产品,不惧做一个在非常窄领域深耕的小众玩家,最后开花结果。同样的事情在历史上发生过很多次,比如乐器起家的雅马哈、大疆,他们的共同点是背后都是顶级工程师对世界的耐心求索。
至于预测未来的标尺,我认为 TPF(Technology Product Fit,技术产品匹配)和 PMF(Product Market Fit,产品市场匹配)同样重要。简单来判断,可以直接看「能够解决什么问题」、是否可以实现「多快好省」。
03
智能硬件早期团队搭建过程中,
创始人的作用无人可替
ATOMIC Group 合伙人 Lexi Cai
在智能硬件早期团队不同的组织发展阶段,招聘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在初创期,一号位极其关键,同时 HR 的负责人要能够赋能创始人,创始人也要接受不完美的候选人画像,在基层上优选熟手,一个团队里面不能全是「将」,一定要有立刻就能用的「兵」。而迭代期要做的是优胜劣汰,仔细思考现阶段人才梯度建立上的天花板是否足够高、中层是否能以开放心态接受一个空降的领导。为了支撑公司走向成熟期,企业的规范化跟流程化也应该在这个时候建立起来。
智能硬件领域新兴品类的创业团队,常面临缺乏原始人才积累的困境。这就要求创业者做基于行业人才地图的高效搜寻。建议每位创业者深入思考这些问题:是否清楚每个岗位人才的源头是哪里?想要拉过来一起做事情的人现在在哪?熟知行业人才地图,知道什么样的城市具备什么样的人才,再考虑应该招什么样的人。
另外我们也关注到,创业者需要关注雇主品牌塑造,优质人才永远是买方市场,没有人能代替创始人在「招聘」上的比重和 ROI。企业阶段越初期,创始人跟核心高管的光环越显著,创始人在招人环节躬身入局的边际效益也越高。最近「反向背调」十分流行,候选人会越来越关注公司的口碑和形象。因此应当建立起一个由内置换、渗透、发散的组织文化,同时注重市场上每一次跟人才的交互,让被面试者成为你的雇主品牌塑造者。
04
产品成功率 100% 背后,
初创企业是如何寻找产品方向的?
和生创新创始人 魏立虎
华人出海创业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对目标消费者深度的生活与文化理解,经常在自己的生活背景下自嗨。
实践中我们发现借用传统方法做用户访谈、问卷访谈得到的结论都比较浅,因此我们在公司实践中最终摸索出一套模型搭建法:包含 MaxDiff、Kano 模型和 CBC 的联合分析。通过比较严格的数据交叉分析下来,基本能够比较深层次地了解到消费者的需求,再结合专家和铁粉访谈的验证,使之更有效。
我们公司用这套方法,产品成功率从第一年创业的 50%,到去年达到 100%,效果非常直观。
05
消费电子创业「产品即品牌」,
无需先对品牌有过分执念
檐外科技 CEO Ted
我认为品牌是有双重性的。从内到外,是创始人个人过往履历和性格的具象化;而从外到内,是消费者感受的长期结果。对于消费电子来说,我觉得应用最广泛的一个公式是「产品即品牌」。早期可能不要对品牌这件事有太大的执念,如果还在初创阶段,先做好 0 到 1 的销售闭环,工业设计、外观、功能、售价……这些东西会吸引一部分早期种子用户给出反馈;逐渐到需要做推广和广告的时间点,团队审美也会自然随之提升,最终直到产品市占率升高至一定量级,才可以可能称之为一个品牌。
06
如何利用不同渠道,
抓住出海下一波流量红利?
ShopVidi 创始人 汪超
美国还是一个以线下为主导的消费市场,80% 的消费基本都在线下。我认为线上电商和线下零售是两件事,即使是很小的零售渠道,和线上电商也是两盘货,一号位和创始团队对此要有深刻的理解。线下零售点计算 ROI 的方式不能和独立站一样,它的特点是布局很慢、粘性很强,消费者一旦和一家店建立起信任,他的复购率就会很高。此外,热门智能消费产品美国线下的普及率其实很低,传统产品的「智能化」对于线下渠道依然全新的,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朗翰科技合伙人 邱家妮
国内品牌去布局海外,首先是找到产品适合的推广方式,不同品类打法的差异性很大。由于众筹的特殊性,只有现货渠道买不到的产品,消费者才会花大价钱在众筹平台上面先买单。大家要先确定做众筹的目的,众筹可能并非直接帮品牌定义产品,而是一个通过更接近市场的用户反馈信息,去进行论证的过程。产品力本身很重要,没有好的产品力,营销只是锦上添花。想让品牌持续走得更远,优秀的产品力、用户、资源、售后,缺一不可。
FastMoss创始人 史文禄
如果说 2021 年是中国新的出海元年,2023 年是 TikTok 全球短视频电商的元年,那 2024 年就是美国电商直播的元年。我认为短视频和直播并不是一个娱乐平台,而是一个新的商业连接方式,它不仅改变了 C 端用户的购物决策路径和行为习惯,也改变了供应链的供给方式。
当下有很多人想做出海,那我认为出海的本质是「创始人的时间本地化」,创始团队需要花足够多的时间了解海外。同时,品牌想要长期跑赢,需要创始人对这件事有狂热的热爱、对行业有深刻的洞察、对时代始终保持敏感,随时应对变化,拥抱变化。
文字|Vivia
视频|Hanbao
编辑|Fanghan